中国创业资讯网

站内留言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站长推荐: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中国创业资讯网 > 资讯中心 > 我要创业 > 企业融资 > 文章内容

中国电影投资市场出现民营突起、国企居上、外资抢滩局面

2009/3/10 14:04:04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查看评论
   
    著名导演陈凯歌没能现身9日开幕的第十四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因其新片《无极》同日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国内首个全数字化制作的电影预告片。同样缺席的张艺谋则在筹备另一部投资上亿元的新片《千里走单骑》首映活动。
    著名导演、全球化明星阵容和世界级的资金投入――这两部即将于12月中旬同时推出的力作,无疑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在从“艺术主导”转向“市场主导”,走向全面产业化。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这两部国产影片的投资主体已不再是“国”字一家当头,民间资本、来自包括好莱坞投资在内的国外资本已经渗入其中。
    观察家指出,随着中国政府允许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徐徐打开,以往单一的中国电影投资市场,已经呈现出民营突起、国企居上、外资抢滩的可喜局面,从而有望加速中国电影市场在未来十年内,从20亿元向上百亿元规模的急速膨胀。
    多元投资局面基本形成
    统计显示,中国电影的多元投资局面基本形成。在2004年生产的212部国产故事片中,国有制片厂出品的影片为30部,民营公司和社会性影视机构出品的影片50部,合拍影片37部,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生产的影片已经占据80%以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在“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电影产业开始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其标志之一就是电影投资和生产均创下历史新高,而且民营电影企业与中国电影集团等国有电影企业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产业的主力军。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500万元以上投资规模的中国式“大制作”电影明显增加。如《十面埋伏》的制作投资达到2.9亿元,创造国产电影的最高投资记录。此外,不仅像《手机》《恋爱中的宝贝》这样的商业电影投资规模超过1000万元,即使像《茉莉花开》《孔雀》这样的艺术电影投资规模也超过1000万元,这表明电影生产机构对电影产品在多种市场上形成的总体回收能力增强了信心,改变了中国电影最近几年一直以小投资规模创造大产品数量的趋势,增加了电影的市场竞争力。
    陈凯歌的《无极》,这部中国首部魔幻题材巨片据称3年来一共耗费投资3亿元,而且在发行和衍生产品开放方面全线与国际接轨,影片尚未放映,包括开发同题材网络游戏在内的众多商业开发项目协议已经达成。
    国企航母击水中流 民企外资百舸争流
    在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的浪潮中,老牌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等早已风光不再,而以电影频道以及特许经营进口电影发行的中国电影公司等为核心业务和受到国家各种政策资源扶持的中国电影集团,以及产业整合相对完整的上海电影集团则成为国营电影生产机构的中坚力量,与民营企业竞争中充分显示出品牌、规模、资源优势,表现抢眼。
    这一南一北两大国营电影集团,堪称是从改革中突起的“航空母舰”,在日渐纷繁的电影市场竞争格局下,鲜明地唱响中国电影的主旋律。
    中影集团从制作、发行、放映、数字化等几个方面都进行了改制,并吸收行业外资金参与重组。在影片生产方面,中影集团平均每年电影产量在35部左右,电视电影110部左右。2004年融资超过4亿元,投产影片52部。中国电影集团还与华纳公司和索尼合作成立了双方共同投资的专业制片公司。可以说,目前中影集团是中国国有电影企业的领导者和主力军。
    上海电影集团2004年的投资规模和生产数量也都相当引人关注。其中,既有大制作的主旋律影片《邓小平?1928》,也有内地/香港合拍的王家卫导演的电影《2046》,还有青年导演拍摄的《世界》《美丽上海》《自娱自乐》等。这些影片已经有了明确的市场定位和上海制造的品牌意味,显示了未来海派电影的雏形。
    就在国企奋进的同时,一大批民营企业也表现出了振兴中国电影的实力与信心,民营企业逐渐形成强有力的影视制作品牌。以2004年推出《可可西里》《天下无贼》《功夫》等华语片的华谊兄弟太合影视公司为例,它以品牌价值12.25亿元跻身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可以说,2004年占据国产影片票房前10名的影片,绝大多数都是由这些民营公司投资生产或合资生产的。他们已占据了电影投资和收入的绝对多数。
    2004年,中国内地拥有国产影片全国发行权的国有制片单位有31家,民营发行公司已达到10家,拥有发行放映院线经营权的电影院线公司35家,成为国产影片发行的主力军(进口影片发行主要由中国电影集团所属公司“专许”发行)。
    在产业链不断完善的同时,民营制片公司也在努力拓展其它收入来源。在品牌娱乐、置入式广告大行其道的国际潮流下,中国电影公司深深悟到了电影营销的含义。
    2004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43号令,对境内公司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经营电影制作、发行、放映、进出口业务,以及外资参与经营电影制作、放映业务的资格准入做了详细规定。这标志着民营资本在成立制片单位、发行公司、技术公司、院线建设方面,获得了与国有电影厂同等的待遇。43号令还允许中方与外方合资、合作设立电影制片公司
    政策催生了中国电影业的新气象。43号令公布仅5天,横店集团宣布了与时代华纳、中影集团正式签约,共同组建中外合资电影娱乐公司。11月25日,中影集团与索尼影视国际电视公司共同组建华索影视数字制作有限公司,并正式投入运营。
    外资涌入也加速了中国电影产业链条的形成。中国最大的电影放映集团于2004年初始浮出水面:这年的1月17日,万达集团和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签署了共同建设华纳万达国际影院的合作协议。华纳与万达合作项目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建造30多厅国际影院。
    华纳的举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国内各大影视集团也加紧了进入院线的步伐。目前,中国影院有6000多个,其中1000多家分属36条院线,其中经外资改造的影院达到22家。
    此外,韩国好丽友集团和世界第三大院线的美国LOEWS公司将与新影联院线合资建立数家新的多功能影院。CEPA关于电影院服务产业承诺条款也极大鼓舞了香港企业在内地投资或合资建设影院,“寰宇国际”“嘉禾娱乐”以及“东方魅力”等香港文化企业都已瞄准内地市场。
     资本市场催生中国电影神话
    中国拥有世界上潜力最大的电影市场。据国家电影局局长童刚介绍,中国电影有150亿元至200亿元的市场容量,10年后更可达到500亿元。
    据统计,中国人平均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而美国人年均观影次数已达到5.7次,韩国也达到了2.27次。因此好莱坞估计中国未来10年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电影市场,超过欧洲(年票房收入约44亿美元)和日本(约16亿美元),是一座亟待开发的“钻石矿”。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所长王志敏指出,“目前由国企、民企和外资三分天下的电影资本市场,将在互动、互促的良性竞争中形成一股洪流,彻底将中国电影融入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轨迹,实现中国电影市场‘钻石矿’的神话,并从根本上完成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过程。”
    事实上,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任何资本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后的空间都会更大,因为从整体上看电影产业化在中国毕竟刚刚起步。
    作为投资银行代表的易凯资本总裁王冉认为,资本的多元化将由此改变中国电影的“生态”。他说,资本的搅动将使得“电影数量会继续增多,同时电影的平均投入会稳步提高,甚至2005年可能出现总投资超过2亿元的国产电影。”
    在多元投资主体的推动下,将给普通百姓带来廉价电影实惠的数字化影院的建设,2004年以来也在迅速推进。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电影市场。在全球已安装的162套数字影院系统中,中国拥有其中的35套,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
    “中国电影市场在未来的突起,对中国、对世界都是一件好事。”王志敏指出,中国电影的发展事实上是在为保存和发展世界电影多元文化做出贡献,而它市场的做大做强也必然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所以,必须用中国电影去满足和拓展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全部评论 ]

网友评论:

    用户名:

    评   分: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本站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下载声明 - 友情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