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资讯网

站内留言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站长推荐: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中国创业资讯网 > 资讯中心 > 报关外贸 > 外贸知识 > 文章内容

08年我国进出口预测与形势分析

2009/8/15 9:53:46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查看评论

  08年我国进出口预测与形势分析

  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宜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外贸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外贸发展与其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密切相关的一种持久的发展,对保证对外贸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外贸发展十分迅速,进出口贸易已经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但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具体如下:

  第一,外贸增长方式仍然带有一定的粗放型特征,低层次商品所占出口商品结构仍然较高。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很大比例。这种模式一方面导致出口商品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资源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属于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出口增长越多,资源消耗就越多,对我国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会越严重。目前低层次的外贸结构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第二,日益增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当前绿色贸易壁垒已经逐渐取代传统非关税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之一。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有助于扼制全球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的趋势,解决人与自然不协调发展的难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限制进口,保护本国相关企业的手段。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对我国贸易发展存在多方面的影响。首先,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加大了我国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和处理上的费用;其次,发达国家的环境技术标准要比我国严格很多,因此我国一部分出口商品不符合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不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最后,绿色贸易壁垒客观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企业改变生产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我国的资源瓶颈日趋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渐突出。我国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人均矿产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0、1/20、3/5。许多资源如铁矿石、铬、钴、铂、钾盐和金刚石等严重短缺。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一直占据很大比例的背景下,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国内各种资源的消费量也在急剧增长。为了支持国内房地产、汽车、化工、电子通讯等产业的投资增长,许多资源要不断从国外进口,以弥补国内需求缺口。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第二消费大国。

  国内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使我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逐渐提高,由此也带来了较大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风险。因此,如果经济增长方式及贸易增长方式不能加快转变,在资源短缺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下,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可能严重受阻。

  第四,环境的恶化日益严重。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85%都是燃煤结构。火电每年投资增长50%以上,2007年预计火电装机总量可能达到五亿多千瓦。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我国消耗能源排名前列的行业主要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业、化工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石油加工业。除此之外,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能源需求也比较高。在我国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同时,这些行业的对外贸易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突出表现在出口额的飞速增长。

  根据 海关 统计的数据,2007年1-7月份钢铁产品(属于黑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业)贸易顺差达到172亿美元,已经超过2006年全年钢铁产品的贸易顺差;而同期非金属矿物制品(属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陆路车辆(属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贸易顺差也有大幅度增长。对于有机化学品、染料等我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商品,2007年这些商品的出口额增长速度也高于进口额增长速度,贸易逆差有所减少。这势必会进一步加剧我国的环境问题,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长远目标的实现。

  为实现我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保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相关立法的完善。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相关政府部门宜进一步深化政绩考核制度改革;对当前的GDP核算制度进行适当改革,根据不用的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尽早实行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可以通过把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改善等作为社会成本列入核算体系,逐步实现贸易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第三,调整我国产业政策,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适当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通过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的调整,加快低耗低排产业的发展。 第四,调整财政税收政策,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政府的绿色购买等行为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通过对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以及环境污染小的出口企业实施一定的财政补贴政策,以此引导出口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多种风险

  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我国对外贸易失衡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到,由于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制的复杂性、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等原因,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如果相关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风险,对外投资的成功可能性则会降低。

  一般而言,海外投资项目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经营阶段,在不同阶段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存在明显差异。企业"走出去"的准备阶段指企业搜集与项目直接相关的东道国信息,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的阶段,这个阶段东道国的政治、政策及法律环境等都对企业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企业需要重点关注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企业“走出去”的实施阶段指投资者国企业发出合作意向,双方进行项目协商及谈判的阶段,当企业面对稍纵即逝的机遇时,我方企业的技术实力、资金实力及把握机遇的能力将决定企业能否达成合作协议,因此,企业主要面临的风险为时机风险、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企业"走出去"的经营阶段指项目谈判完成后在东道国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阶段,企业主要面临的是生产及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包括经营管理风险、环保风险和成本风险。

  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与东道国之间的合作,降低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相关管理部门宜根据中央的“走出去”开放战略的总要求和总部署,在具体外交工作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东道国建立良好的政府合作关系;通过签订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降低政治风险;我国驻外机构可积极提供当地投资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动态等最新信息,并通过企业与政府信息研究和信息服务的沟通渠道通报给相关企业;相关部门应研究风险处理方案、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企业发出风险预警信号,加强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工作。

  第二,加强政府部门间合作和科研投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时机风险,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宜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对外投资核准快速通道,缩短企业“走出去”的审批时间;培育和发展我国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配套市场,提高企业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宜加大资源、信息等重点行业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为相关行业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技术支持;灵活采用组建经济实体、建立合作平台、成立科学园区、技术咨询等手段,促进产学研结合;成立专门服务于民营企业融资的信贷机构,支持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推动我国对外投资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提高金融风险抵抗能力。

  第三,加快企业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能力,降低经营风险。相关政府部门宜进一步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帮助对外投资企业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完善对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推动行业协会的国际合作,协调解决企业在海外投资所面临的投资资金缺乏、谈判能力较弱等问题;通过激励措施加快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鼓励企业吸纳东道国当地的优秀技术与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人才保障。

  (三)人民币升值不是解决我国贸易平衡问题的有效工具

  近几年,人民币一直承受着较大的升值压力。我国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世界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对人民币升值一直持强硬态度,欧盟和日本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态度则相对较为温和。但今年随着我国外贸持续增长,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这一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欧盟、美国和日本联手要求人民币汇率更具灵活性、加快升值幅度,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大。

  2007年欧盟和日本对人民币升值问题态度的变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欧盟态度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持续增长。2006年,欧盟已经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为917亿美元。2007年1-11月份,我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已达到1216.3亿美元,同比增长48.6%,占我国贸易顺差的51.1%。并且,我国是欧盟唯一的贸易逆差来源;

  第二,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相对于欧元一直在贬值,虽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11.5%,对日元升值约10%,但对欧元却贬值约8%;

  第三,次级债危机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增长,美元主动贬值策略导致美元对欧元汇率的贬值趋势最近骤然加剧。而日本早在2001年春天就提出“人民币升值论”,是人民币升值议题的最早发起者。日前又重提敦促人民币升值的论点,也与我国今年持续增长的外贸顺差不无关系。 虽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直接来自于我国日益增大的贸易顺差,但大量研究早已表明: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有效地缓解目前我国高额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人民币升值并不是解决贸易顺差问题的有效工具。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曾就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平衡的影响进行过系统测算。

  测算结果表明:短期内,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中美、中欧之间的贸易顺差,但是降低幅度很有限。假定人民币从2006年第四季度开始升值,在不同升值幅度的各类情景下,2007年中美贸易顺差最多减少277.92亿美元,但贸易顺差的增长率仍会达到14%以上;中欧之间的贸易顺差2007年最多下降321.7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计量模型中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根据双边贸易金额加权计算得出的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出口进口均呈反向关系,这导致人民币升值可能引发一个反常的现象,即出口进口增速同时下降。

  此时,即使我国的外贸总额增速放缓,外贸顺差的下降也非常有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外贸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较大,使得我国的高额贸易顺差在很大程度上免疫于汇率升值的杠杆。 近期一些国际著名机构的研究报告也证明了这一观点。据大企业联合会最新发布的报告,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生产力的提高,而非人民币低估。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也承认,人民币升值本身并不能扭转欧盟和美国对中国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 在此背景下,欧美日联手敦促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缓解我国对欧美的贸易失衡,可能有在汇率不稳定的背景下,抑制我国的海外投资,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考虑。此外,借人民币升值缓解欧元升值压力也是欧盟敦促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此,我们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采取多层次的政策组合。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由深层次制度因素和结构因素造成的,具体包括: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生产要素结构的差异、我国国内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持续上升等原因。因此,促进我国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和实现汇率均衡,需要合适的政策组合。这种政策组合至少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实际汇率调整和名义汇率调整相结合;二是汇率政策和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调整相结合;三是结构调整与制度变革相结合。毫无疑问,单项政策的调整或单纯依靠汇率升值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应从围绕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调整外资优惠政策、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等结构性政策以及汇率浮动入手,多管齐下进行调整。

  第二,适当加大汇率波动弹性。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升值压力是我国经济内部失衡的表现之一。人民币汇率的合理调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升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和灵活度。此外,人民币适当升值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好处:第一,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的物价上涨压力。经济学理论和大量实证表明,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在对资源性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加大的背景下,本币适度升值有利于降低以本币计价的进口成本上涨幅度。虽然这种传导会存在一定的时滞,但长期来看,名义有效汇率变化会对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产生一定影响。第二,有利于提升我国资本价值,鼓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目前中国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投资影响力度依然较小。具体而言虽然我国在非洲的投资有所起色,但在亚洲的投资远远逊于毗邻小国新加坡,在欧美投资金额也很低,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我国投资者分享世界经济成长的成果。在当前我国的经济背景下,人民币适当升值对经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是,鉴于人民币一次性升值或者过快升值对整体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太大,我们建议人民币升值速度需满足稳定和可控的前提,防止"广场协议"下日元升值幅度过快而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情形在我国重现。

  第三,通过多种政策工具调整实际汇率。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尝试改变角度,通过各种政策工具调整实际汇率,实现汇率均衡。由于实际汇率与国内的通货膨胀率、我国的对外贸易国别结构都有很大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的调整在名义汇率变化很小的情况下引起实际汇率的变动。如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 出口退税 等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等都可以降低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优化我国出口国别结构,从而达到调整实际汇率的效果,实现汇率均衡。 3.6 贸易摩擦问题依然严峻 2007年1-11月份,中国已经遭遇“两反两保”案件高达62起,遭 出口仍将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势头,预计我国仍将是贸易摩擦的高发区。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贸易摩擦将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发生在我国传统优势行业的贸易摩擦比例将呈下降趋势。

  虽然彩电、服装、鞋帽等行业的贸易摩擦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在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长期看所占比例将呈现下降趋势。

  第二,新兴优势行业,如钢铁、汽车、通信设备、化工产品将会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中的新热点。发达国家对涉及这些行业的贸易争端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的手段,以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例如,2007年1-11月份,已经有11个国家对我国出口的多类钢铁产品发起贸易保护调查,涉案1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遭遇国外贸易保护调查的15%,预计明年钢铁仍将是贸易摩擦焦点。

  第三,我国所遭受的“反补贴”等新的贸易摩擦形式将会继续增加。截至2007年9月底,我国共遭遇 出口。而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2004和2006年遭遇反补贴案都高居首位。预计反补贴案仍将为未来两年的焦点。

  第四,涉及我国的贸易争端发生在第三国的可能性将会加大。一方面,在传统优势领域,我国可能面对其它一些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从而引起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新兴优势领域,我国会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与发达国家开展竞争。

  第五,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将可能加剧。捷克、土耳其、乌克兰等一些东欧国家和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和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同样以制造业为主,因此与我国在经济结构上缺少互补性,其国内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容易受到我国产品的冲击。

  第六,在我国相对劣势的产业,我国相关企业也将更多地采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己利益。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相对劣势的产业。随着我国企业对国际惯例的逐渐熟悉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特别是相对劣势行业的企业将会更多地采用国际贸易规则来保护自身的发展。

  为更好地应对日益严峻的贸易摩擦形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快制度的调整和创新。应尽快完善符合 WTO 规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协调,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用磋商的方法解决贸易争端和摩擦;可针对主要贸易伙伴新近出台的法律和法规,尽快完善和健全我国的法律防范体系。

  第二,我国应加快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内需和外需并重的经济模式的转变。同时应努力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尽可能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开辟更广泛的国际市场。从长远发展来看,应将扩大内需作为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较快稳定增长的基本战略,既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的巨大压力,又有利于避免可能出现的产业空洞化问题。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三者分工合作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建立多边救济、区域和双边救济、国内救济等多层次的贸易救济机制,增强适应和应变能力;建立外国贸易政策体系变动预警机制和产业预警机制。建立贸易和投资申诉中心,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

  第四,要大量培养应对贸易摩擦的专业人才。相关行业要重视国际规则和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发挥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主体作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国际化经营战略"走出去",绕开对我国设置的贸易壁垒。从贸易争端的解决机制来看,我们要养成尊重、遵守多边规则与机制的习惯,学会在WTO法律框架下解决贸易争端。

  第五,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各国在国际分工中都有比较优势部门和比较劣势部门,对比较劣势部门都会采取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有关部门宜在对我国比较劣势部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参考国际贸易惯例,灵活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文化、服务等幼稚产业;同时通过技术援助、财政优惠等手段,增强这类产业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全部评论 ]

网友评论:

    用户名:

    评   分: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本站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下载声明 - 友情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