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资讯网

站内留言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站长推荐: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中国创业资讯网 > 资讯中心 > 我要创业 > 创业故事 > 文章内容

唐锡中 草根“70后”生命中的三意外

2010/2/3 15:35:20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查看评论

  唐锡中的故事,是一个诠释苦难的人生如何保持坚韧和倔强的励志故事,是一部关于人生行走和超越的大戏,是一个草根“70后”的奋斗史,是一个企业家如何破解宿命与天命的心路历程。

  经仕集团的故事,是如何整合现成的“闲废资源”、打造完整的循环产业链、用最低的成本产生最大效益的商业命理,是关于“商业模式”构造的最佳样本,是企业家如何谋局、布局、“以小搏大”的现实演义;

  “苦难和困苦充斥了我的人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奔跑,因为奔跑的过程可以让你遗忘”。

  □文/本刊记者 鲁渝华 图/摄影记者 雷 辉

  是一个关于苦难与坚持的故事,关于人生坚韧和超越的命题。故事的主人公,唐锡中,36岁,湖南经仕集团董事长,一个“上不着天、下不挨地”的“70后”商人。

  36岁的年龄,正是“向上爬”和“努力干”的关键阶段,从选定这个人及其冷门生僻的企业作为我们的报道对象后,一个未解的疑虑始终在记者心头萦绕——36岁的故事和36岁的人生,能有多少发人启迪的思考,能蕴涵多少深邃的人生哲理?

  但很多事情还是超乎我们的想象。当主人公卸掉西装,开始讲述一个商业天才苦难而辛酸的心路历程时,他的轻松和伤感,让记者的内心被瞬间触动。唐锡中说,“苦难和困苦充斥了我的人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奔跑,因为奔跑的过程可以让你遗忘”。

  一方面,他7岁出道,13岁出门打天下,不到20岁成为百万富翁,30岁成为千万富翁,35岁成为亿万富翁,商业嗅觉敏锐,气魄胆识过人;另一方面,他命运辗转多舛,造化弄人,无数次推倒重来,两次牢狱之灾、出过家、跳过楼、想过死……36岁时他终于功成名就,打造了一个令世界震惊、行业侧目的循环经济帝国,牢牢占据了世界硫酸锌行业和铟金属霸主的地位,年产值逾10亿元。他开创性的“经仕循环模式”将有限的产业链条无限地拉长,被人废弃的金属废渣料可以被反复利用十几次,“一样东西,可以赚取十几次的利润”。对产业链的打造,几乎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

  “我叫唐锡中,今年36岁,我还在路上,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少年的苦难(一)

  唐锡中的故事从一长串苦难的记忆中开始。

  1979年3月18日,7岁的唐锡中用背篼背着一个10多公斤重的冬瓜,步行了三个小时的山路后,到株洲去看望在城里当工人的爸爸。在一个计划经济依旧坚挺、城乡差别横亘的年代,乡下人进城,通常要给城里的人带点像样的东西。

  第一次进城便成了刻骨铭心的伤痛。走到株洲终究太远,为求捷径,他决定攀爬一辆路过的拖拉机。贴切的场景是:他背着冬瓜,拽着后车板,努力往车里头爬。车突突地前进,拖着他打颤的双腿直往前奔……

  100米后,他手一松,而后连人带瓜被甩了下来。牙齿磕在石子路面上当即出血,身子翻滚,冬瓜不知去向,路面上一道长长的血印……

  “小时候家里太穷,最单纯的动机只想吃顿饱饭,农村人总以为离开农村最好,离开农村就意味着能吃上饱饭。”

  打从记忆起,唐锡中脑海里体会最为深刻的两个字:贫穷。“18岁之前,没有自己固定的床铺。所谓的床,是用红砖和稻草堆成的类似北方的炕一样的东西。腰板硌得生痛,骨节咯噔直响,冬天冻得飕飕直抖……”

  进城之后,父亲经常加班,他因此时常饿肚子,“两三天是常事”。有一次“几乎就要饿晕过去”的他忍不住抓起一个刚起锅的油饼往大街上跑,被店老板捉住,一个油勺迎面打来,头上从此多了一个油圈一样的伤疤。后来一个戴近视眼镜的老师给了他一个半馒头,这成了唐锡中进城三年里唯一未被歧视也略感温暖的记忆。

  彼时,中国正处在一个微妙和关键的十字路口。国家结束了多年的混乱,在实践与真理的讨论中经济建设开始被高层纳入未来中国发展的轨道。

  在株洲,对小摊小贩们铁板一样的管制也开始松动。唐锡中的商业生涯由此开始,1980年暑假的夏天,父亲出了12块钱,在熙熙攘攘的路边支了个摊,他开始卖凉茶。

  在满街都是凉茶摊的现实环境下,8岁的唐锡中不得不想办法从“竞争对手”中胜出,以贴补同样眼巴巴想进城的妹妹。茶摊太多,他想到了“抢”生意,用上的第一招就是——“喊”。人群应声而来,他的生意也就此“脱颖而出”。

  叫喊声打破了原先闷声做生意的“商业模式”,而后人们争而效仿。竞争同质化,唐锡中不得不关起门来琢磨怎样又能胜出。而后他用上的第二招是,将小碗改成大碗。众人追随,他又将大碗换成了有花纹的漂亮的碗。再之后,众人皆换成了漂亮的碗,他干脆挪窝,通过让城管喝免费的下午茶的“贿赂”方式,将茶摊摆到了市中区显要的地段。

  他开始被关注,成了株洲城内那个夏天凉茶同行们皆知的“神童”。多年之后唐锡中如是回忆:“从8岁开始,我的脑海里就烙上了三个商业的道理:1.要赚更多的钱就得比别人想更多的方法;2.赚钱不在于年龄大小;3.要赚钱还需要得到别人的某种特别的帮助。”
  
  少年的苦难(二)

  那是一段单纯地为求生的岁月,之后,他利用寒暑假和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卖冰糕、盒饭,搭棚卖馄饨,所有能赚钱的“低级生意”都曾尝试。

  他并不满足这种起早摸黑却仅够糊口的现状。就在他卖馄饨的那条街上,鱼龙混杂、卖大力丸、跌打药、耍魔术的,九流三教无所不有。唐锡中很崇拜人家的赚钱模式,“连成本都不要,忽悠一下就可以了”。三个月后,在向一个魔术师傅磕了三个响头后,他又加入了江湖艺人的“散打队伍”。

  他屁癫屁癫地跟在师傅的后面,“每天卖力地做‘托’,挣的钱悉数上缴”。不过吆喝数月,“不需要成本的生意”终究也只够填饱肚子。

  这一段滑稽而充满江湖色彩的人生履历,被唐锡中评价为人生中最及时的“当头一棒”。他总结陈辞,好的一面是,这些看似最不入流的行当,可以练就一个人苦难中的韧劲和生存本领。另一点则是,“你付出多少,人生给你多少的回报。不要成本的生意,注定只能是江湖的混混把戏,永远也难以发大财”。此后20余年,对所谓一本万利的生意,他再无涉足。

  1984年小学毕业,升重点中学的考试,他落榜。之后,他因“出手迅猛、摔倒在地十几次还能爬起来”而被选入了株洲市体校,主练项目——自由式摔跤。

  前来选拔的老师对一群穷疯了的农村孩子们骄傲地宣称:1.管饭,学校包吃包住;2.如果为学校挣得了荣誉,在省上的比赛能进前3名,安排工作,解决城市户口——这几乎是那个时代农村孩子们的最高理想。

  唐锡中觉得看到了前途。他起早贪黑,连睡觉都绑着绷带,“几乎就是一种恐怖的努力”。在湖南省五运会上,年龄最小的他摔倒一个个体壮如牛的对手,其后将青少组的铜牌收入囊中。他以为人生就此熬出头了。

  运动会载誉归来三个月,体校却丝毫不提及户口、工作等“关键问题”,他依旧摸爬滚打,心情却日渐失落。一个暴雨的晚上,他蒙着被子大哭一场,决定不再做“不能解决户口”的运动员。

  半个月后,他在原先卖馄饨的地方支起了小摊卖烟。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帮助下,他说动父亲,豁出了全部家当,从广东番禺偷偷地进了一批外烟,放在柜子里,用一张报纸遮起来,偷偷摸摸地卖。

  未久,经“愤怒的群众”举报,公安部门很快找上门来。铁证如山,从他的家里,搜出了50条一箱的香烟5箱,三万多元的家当就此付之一炬。

  父亲被审,母亲一病不起。毁灭性的打击笼罩在整个家庭,绝望之时,唐锡中第一次想到了死。他跑到了当时全市的最高建筑庄云宾馆的屋顶,“生与死的那一刻,内心如刀绞,惶恐、绝望、无助、恐惧、颤抖、哭泣……全身虚汗,背心飕飕发冷,什么都有。”

  他还是活了下来。“看到楼下那些幸灾乐祸的人群,突然觉得很悲哀,我才15岁,我得活下去!”

  1987年6月13日深夜,他在一本用过的作业本上歪歪斜斜地写下了一句话:唐锡中,记住了,任何时候,你都不要去死!在翻开的另一页上,他表达了自己的愤懑:为什么?为什么?
  
  生命中的三个意外

  1990年,唐锡中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摆小摊的期间,他偶然认识了吉林化工公司驻深圳办的一个主任,对方很看重唐锡中的吃苦精神和韧劲儿,要把他带到深圳去发展。

  9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处在百废俱兴的转折点,那是一个流行官倒、私倒的年代,市场上最流行的是:办公司、跑关系、批条子、搞皮包公司,“只要能搞到指标,就意味着能赚到大钱”。

  在一家名为蓝海石油的公司里,18岁的唐锡中做了保安。半年过后,他被提为了保安队长,老板赏识他,干脆一起做业务吧!而后,在这家几十人的公司里,他又成了总经理助理。

  就在这家小石油公司里,唐锡中第一次了解了商业的全过程。他对采购、加工、物流、跟单等全部环节都亲历亲为,“感觉很新鲜,像吸水的海绵一样每天都泡在公司里学东西”。两个月后,他向老板提出,自己要去独立开展业务证明自己。

  他初次出手就被人“上了一课”。一家河南的贸易公司找上门来,唐锡中自告奋勇地做了甲方的代表。前两次合作顺风顺水,之后朋友变成兄弟,商业的警惕变成了推心置腹的交底。第三次合作,他将100多万元的货物发给对方,对方却杳无音信,从此消失。

  公司除名、贴大字报通告、大会上检讨……他怀揣复仇的尖刀,在河南濮阳的大街上发疯似地寻找骗子,发誓要干掉仇人,一呆就是一年多。一年过后,他见到骗子的两个孩子坐在门口无人照顾,而骗子早已锒铛入狱。那一刻,他顿感悲凉:原来骗与被骗都是多么的糟糕!至此,他立下重誓:再不许别人骗自己,也不许自己骗别人。

  1991年,他又有些失落地出现在了株洲的街头,拖个小板车,摆地摊卖温州的服装,开始老老实实地过日子。两年过后,他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服装摊口。

  他很不甘心。“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那笔损失没有追回来,当你手上突然又有了一二十万现金的时候,你总会去想,支根铁棍卖服装算什么,要玩就玩大的。”

  他到了广东惠州。先是帮人卖摩托车,卖一辆车自己得200块钱;而后关系熟络,自己租个门面卖摩托车,每辆车能赚5000块。一年下来,70多万元轻松到手。

  他由此获得了人生第二个机会。1994年3月,位处惠州市最繁华地段的某单位准备拆迁盖新楼。该单位位置超好,现实的问题是没钱。已经成为朋友的该单位领导找到“小老板”唐锡中,看看能不能想想办法。

  唐锡中提了两个要求。一、房子他可以垫钱,并且能想办法把它盖好;二、在当时规划审批还不是很严格的情况下,他尽可能地把房子盖得漂亮、盖得高,该单位无偿得到6层楼,剩下的归他。

  一笔“大业务”用了不到三分钟就尘埃落定。之后,唐锡中跑回了老家湘潭,找到了韶山建筑公司的老板。酒桌上一醉方休后,对方愿意帮他,“先把工程搞完了再说,工程款随后再付。”

  一年过后,惠州市内最漂亮的一栋大楼拔地而起,他由此“吃”了1万多平方米,一夜之间赚进了上千万元。吃香的、喝辣的、两三台车、夜夜笙歌……23岁的唐锡中觉得人生圆满,“这一辈子光躺在床上吃喝都用不完”。

  不过他又在劫难逃。两个月后,针对盖楼的查账开始。他开着车放着音响,大摇大摆地走进派出所,半个月后出来,车没了,房没了,钱吐得干干净净,“像一条落魄的狗”。

  多年之后,唐锡中反省。之所以一败涂地,在于:1.没有搞好关系,钱赚得人家眼红;2.不懂税收的政策,以为赚了钱就是自己腰包里的。

  1996年,他失魂落魄地回到了株洲。租了个7平方米的办公室,搞了个连自己都搞不懂要做什么的“江南物资处”,“雇员两三个,满脑子里都是惠州时一步登天的那些场景”。

  他足够“衰”,也足够聪明。当时,株洲市某公司盖了一栋楼,4.5万平方米,价值3000多万元的楼盘。开发商油尽灯枯,房子却卖不出去。有过在惠州“市场化”操盘经验的唐锡中找到了急得要跳楼的开发商,称可以帮他把房子卖出去,开发商信了他这根“救命的稻草”。

  这几乎就是国内最早的房产中介的雏形。唐锡中找到一些准备集资建房的单位,“自己建房劳神费力,且时间跨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全部评论 ]

网友评论:

    用户名:

    评   分: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本站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下载声明 - 友情链接 - -